當前,以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重要特征的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正在蓬勃興起,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日益成為未來裝備制造業發展的主要趨勢。起重行業智能制造之路該如何走?
1月26日,由衛華集團主辦的“智能制造·起重未來”起重機智能化發展研討會在海南三亞舉行。來自國內外智能制造領域的專家學者、行業領軍人物、知名企業代表等400余人齊聚一堂,聚焦智能制造發展現狀和問題,分析未來發展趨勢和方向,探討前沿理念和技術。
起重行業“大而不強”
2015年5月,國務院正式發布《中國制造2025》,全面推進制造強國戰略,提升中國制造業的創新能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實現中國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作為制造業的起重行業,卻呈現出“大而不強”的情況。
有關數據顯示,占8%的高端市場主要被外資品牌壟斷,26%的中端市場采用的是國外的技術,低端市場占據了66%的份額,卻依然是傳統產品。起重行業對智能化的呼聲越來越高。
報告指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起重機械產業正處在市場驅動到創新驅動、由中低端到中高端、由賣產品到賣技術、由舊動能到新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隨著客戶對起重機械的標準要求越來越高,對設備技術含量要求更是日益提高。”中國重型機械工業協會副理事長、秘書長王繼生認為,在面對應戰與轉型的關鍵時刻,智能化、高端化才是起重機發展的最佳未來。
如何給起重機裝上“大腦”
智能制造之路該如何走?研討會上,參會人員紛紛給出答案。
“要做引領者,不做迎合者!”衛華集團董事長韓紅安認為,企業應做好標準制定者,搶占標準領域“話語權”,促進產品的設計、生產、物流銷售、服務全生命周期才能有效協同互動;做技術引領者,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體系,強大創新這根“軟肋”;做平臺建設者,吸聚高端人才,收集和沉淀數據,促進產業鏈整合;做服務先行者,要對設備、供應商、客戶等數據進行深度挖潛,使上下游信息充分共享和深度整合,實現由傳統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型。
國內起重機資深專家須雷博士從智能化技術在電動葫蘆、吊鉤、無人工廠、無人碼頭等方面的應用,列出了起重機智能化發展的路線圖——從通用起重機,到自動化起重機,到智能起重機,再到搬運機器人。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魏加寧、衛華集團總工程師吳軍、施耐德電氣(中國)有限公司資深專家郁陳華、沈陽衛德董事長鄭勇、明匠智能董事長陳俊等作專題報告,為起重機智能化出謀劃策。
構建智能制造“命運共同體”
起重行業,是長垣縣四大支柱產業之一。長垣縣起重工業園區擁有起重機整機生產企業126家,相關配套企業(商戶)近千家,行業從業人員8萬余人,產品涵蓋橋門式起重機、歐式電動葫蘆等10多個系列200多個品種,年產近33萬臺超重機,170余萬臺(套)起重配件。長垣企業生產的中小噸位橋門式起重機占到全國市場份額的70%以上,大噸位高端起重機占全國市場份額30%以上,產品遠銷亞洲、美洲、歐洲和非洲。
作為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的衛華集團,其生產的橋門式起重機銷量連續多年蟬聯全國第一。2017年,衛華集團銷售收入達111.4億元。近年來,衛華集團不斷探索起重機智能生產、智能產品和智能服務,組建了以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鐵崗為帶頭人的600人的科研團隊。
研討會上,衛華集團還與9家大型企業和科研機構簽訂了智能制造戰略合作協議。
“對于技術的追求永無止境。” 衛華集團總裁俞有飛說,只有“強強聯合”,才可以實現優勢互補,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和企業競爭力。此次研討會,就是為推動起重行業轉型升級、行業資源整合、產學研用融跨界合作,為推動智能制造的發展凝聚廣泛共識,團結更多的力量,凝聚更多的智慧,創造更大的輝煌,形成智能制造命運共同體,實現合作共贏。
鄭州科步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國國內從事狹窄空間用的小型履帶起重機生產研究的專業廠家。公司生產的微型履帶起重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專利證號:ZL 2009 20092576.X。并擁有多項微型履帶起重機的生產專利技術。主要用于狹窄空間的汽車發動機車間設備檢維修、電力檢維修、化工車間檢維修、建筑幕墻安裝、高鐵車站的建設、及陵園石材行業等空間狹小的場合使用。如果您對我們的產品感興趣,可以通過在線客服進行了解詳情。